65年前,時年40歲的黑澤明拍攝了《羅生門》,底片在公映前遭遇兩次大火突襲卻並非人所共知。
- Alan Wang
- 2015年8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關於黑澤明以及他極其燦爛多彩的電影生涯,我們可以從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黑澤大帝”的“御用”編劇橋本忍的回憶錄《複眼的影像》、助手野上照代的《等雲到》、副導演田中德三的《電影的幸福時光》、女兒黑澤和子的《爸爸黑澤明》等書籍深入了解。
棄畫從影”的“小明”
如今不少黑澤明身邊的人回憶他,首先想到的是他“一米八的大個子”。但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這位高大威猛的大導演小時候“運動神經為零”、“皮膚白皙,女里女氣”,別人認為和他在一起有一股“說不出的酸甜之感”,還給他起了個“酥糖”的外號。而那還是他在父親的要求下,已經練習了劍道、游泳等等,自認為很有少年俠士風采之後。
和很多大師一樣,黑澤明智力發育也很晚,他坦言小時候哥哥只比他大四歲,智力上他卻差了成績優異的哥哥十歲。好在“小明”遇到了良師的引導,後來逐漸步入人生正軌,反倒是哥哥在考學失利以後走向了人生的分水嶺。
說起黑澤明的電影之路,就不能不提黑澤明的哥哥黑澤丙午。黑澤丙午是狂熱的電影愛好者,成年後做了無聲電影的解說員。在哥哥的影響下,黑澤明從小就飽覽佳片。在哥哥自殺和最初做畫家的夢想破滅之後,黑澤明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考了後來東寶的前身之一——PCL製片廠,居然被意外錄取,師從山本嘉次郎導演,從此進入了電影的世界。也許正是因此,世界上從此少了畫家黑澤明,卻多了一個電影導演黑澤明。
崎嶇不平的導演之路
在山本嘉次郎的影響下,黑澤明一邊做副導演,學到了不少前期指導演員表演、後期剪輯膠片的技巧,一邊拼命寫劇本,到拍完《馬》之後,黑澤明已經從副導演的職務中解放出來,成為專職劇作家。領完稿費就買酒,喝廢掉養好身體再寫劇本,直到寫出《達摩寺的德國人》之時,黑澤明決定自己導演,劇本卻被內務省檢查官斃掉了。之後的《森林的一千零一夜》、《三寶壟之花》也是同樣的命運,這讓黑澤明開啟了對日本電影審查制度長達多年的“憤怒模式”。
在《敵中橫斷三百里》也化為泡影之後,黑澤明又一次喪失了當導演的希望,回到了“拿到稿費就去喝悶酒”的模式。直到黑澤主動爭取講述柔道天才故事的《姿三四郎》電影改編權,從此才終於走上了導演之路。

《羅生門》在拍攝過程中,位於京都的大映製片廠經歷了兩次火災,然而影片最後居然如期上映。這段往事因此成為大映史上一段美談。
首次火災發生在8月21日,而影片8月25日就要首映。火災從第二攝影棚燒起來,而那個年代的剪輯室還在使用底片剪輯,各個攝製組都有成堆的底片。而且那時使用的硝酸片屬於易燃品,剪輯室又是一座木結構的平房……因此遇到火災,大夥兒立刻亂作一團,紛紛把底片往外搬。甚至連附近其它製片廠的人也趕來幫忙。
這時,用於拍攝《羅生門》雨景的消防車熟門熟路地飛馳而來,所有膠片搬完以後,火苗也被澆滅,消防車成了“救火英雄”。由於副導演若杉光夫及時將《羅生門》的底片盒搶救出來,之前的拍攝工作才沒有白費(然而此人後來卻在“東寶罷工”事件中遭到不公對待,最後被工會除名)。
不過整理工作卻極其辛苦。《羅生門》的底片裡還混雜著別的劇組的素材,聲音對白無法用眼睛分辨,整理起來耗時費力。多襄丸的一句對白錄音實在找不到了,只好把三船敏郎從東京請回來重新錄了一遍。這句對白就是那句:“我從來沒見過性子這麼烈的女人。”
然而火災過後第二天攝製組就開始配音工作,放映室卻又著了一次火。儘管錄音師大谷嚴和錄音助理紅谷愃一淡定地用水遏制了火勢,二人還是被膠片所含的賽璐珞燃燒後的毒氣熏暈了。搶救過來不久,錄音工作就在當天夜裡繼續開始,從23日早上一直熬到24日中午原音帶才完成。
第一份拷貝在當晚7點完成,副導演田中德三抱著剛出爐的拷貝乘末班夜車快馬加鞭趕往東京。25日清晨,拷貝送往大映總社試映。一小時後,帝國劇場開始了首映。26日,全國公映開始。短短幾天內發生了這麼多戲劇性的事故,卻並未影響到影片最終的上映,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的電影人有多拼命。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