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年代,《羅生門》在讓人空前深刻思考人性危機的同時,作為電影本身,一樣創造了很多“不可能”
- Alan Wang
- 2015年8月25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電影裡的城門是怎麼來的?
有了橋本忍的劇本基礎,黑澤明召集了攝影宮川一夫、音樂早坂文雄、美術松山崇,以及演員三船敏郎(飾演多襄丸)、志村喬(飾演砍柴人)、京町子(飾演武士之妻真砂)、森雅之(飾演武士金澤武弘)、千秋實 (飾演行腳僧)、加東大介 (飾演捕快)、上田吉二郎(飾演僕人)、本間文子(飾演巫婆)等主創人員,聚集在搭建的“羅生門”下,向一部傳世之作邁進了。
羅生門即羅城門,羅城即城的外廓,所以羅生門就是“城的外廓正門”。黑澤明坦言考察多次始終沒搞清楚羅城門的構造,為了體現羅生門的碩大無朋,影片中的門實際上是參考寺院的山門建造的。

這座“羅生門”門面寬33米,進深22米,高20米,佔地面積達1980平方米,的確稱得上是“龐然大物”。由於過於龐大樑柱難以支撐,因此只好拆掉一半屋頂,然而這樣一來反而更凸顯了影片所要渲染的荒涼破敗的平安末期時代,可謂“一舉兩得”。影片也因此獲得第2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藝術指導/道具佈景(黑白片)提名。

當黑澤明把這個外景計劃交給大映公司的時候說,佈景只用這個城門和糾察使署的牆,除此之外全部用外景拍攝,大映公司很高興地接受了這個計劃。結果後來大映公司的董事川口松太郎卻發現,搭一個這麼大的外景還不如在攝影棚搭一百個佈景省錢,這是“上了黑澤老兄一個大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仰拍羅生門上空時的大雨看起來非常陰沉,這是因為雨水中摻入了墨汁,而這個主意是攝影師宮川一夫的老婆想出來。而為了製造影片中的瓢潑大雨,劇組專門動用了三輛消防車,而它們後來都成了京都製片廠火災事件中的功臣。
或許是因為《羅生門》這種形式的電影在那個年代並無先例,開拍前,大映為黑澤明安排了三位副導演,分別是第一副導演加藤泰、第二副導演若杉光夫、第三副導演田中德三。這三位日後雖然境遇大相徑庭,但也都算的上各具特色的導演。令人驚訝的是,他們曾因看不懂劇本來到旅館請教黑澤明,在解釋了一番之後加藤泰竟然還是表示無法理解,後來只好離開劇組。 1950年代在森林裡拍戲是很罕見的,《羅生門》中選擇的是奈良深山的原生林以及京都近郊光明寺的森林,由於正值盛夏,森林里山螞蟥很多,所以出外景時劇組工作人員都要往脖子、手臂甚至襪子裡抹鹽。在光明寺附近的拍攝過程中,劇組為了得到更好的光線就私自砍樹,寺裡的和尚一開始很生氣,後來理解了劇組的工作還主動指揮伐樹,寺院住持還送了一把寫著“益眾生”的折扇給黑澤。

那時的黑澤明剛過四十歲,正處在人生巔峰狀態,拍攝過程中精力也很旺盛,每天夜裡都要在山上舉辦晚宴,晚宴上必有一道名為“山賊烤肉”的菜:“把牛肉蘸上油來烤,熱奶油裡加上咖哩粉當佐料。吃的時候一隻手拿著洋蔥,時不時地啃一口,那吃相野蠻之至”。因此,在拍攝多襄丸與真砂的吻戲前一天晚上,一向樂於照顧別人的三船敏郎就停止吃大蒜,攝影前還鄭重其事地漱了口。

說到這部影片的攝影,最為後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對著太陽拍攝”的挑戰。在那個時代正面拍攝太陽被當作攝影禁忌,有人認為太陽通過鏡頭聚焦,有燒壞菲林的危險。然而攝影師宮川一夫還是冒險這麼乾了。結果這種做法並沒有引發燃燒事故,反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總之,藝術家的瘋狂本性在《羅生門》幾位主創的身上被一次次驗證。
而影片中多襄丸把真砂騙進樹林裡的段落創造性地採用了搖攝的方式,即以攝影機為中心畫圓,讓演員繞著攝影機360度奔跑。但為了達到一定的速度也並非易事,由於攝影機拍不到京町子的腳,所以她當時一身古裝下面穿的其實是運!動!鞋!
Comments